没有后手的“瘦身”,难让乳企重拾增长

近年来,乳企财报中代表亏损和下滑的“-”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今年前三季度中,就有超过10家乳企的营收、净利双降。据了解,乳制品市场正处于供大于求、竞争激烈的状态,致使大多数乳企经营承压。

在此背景下,部分乳企为了止损求盈,开始采取“降本增效”策略。例如,恒天然、三元、菲仕兰、达能等等,都在对自身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涵盖从剥离业务,到人员优化,再到出售子公司等多方面。

然而,一系列“刀刃向内”的举措,成效究竟如何?

乳企集体“瘦身”

当前,乳制品行业已处于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的乳制品企业有654家。在此之下,我国原奶供给量和乳制品产量实现双增长,但与此同时销售均价和消费需求却出现双下降,于是2022年-2023年全渠道乳制品销售额分别下跌了6.5%、2.4%*。

而整个大盘的下行,也对乳企业绩产生了深远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9月,光明乳业、骑士乳业、皇氏集团、燕塘乳业、阳光乳业、麦趣尔、西部牧业、庄园牧场等乳企均营收、净利双降。除此之外,恒天然、达能、菲仕兰等海外乳企在叠加其他原因后也走势不佳。

三元股份改革

或许是在“穷则变,变则通”的理念引领下,国内外的一个个乳企陆续都打响了革新战。其中,三元股份复盘指出: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工厂布局不合理、SKU过多、缺乏大单品、机构人员等问题。所以三元股份在今年上半年进行了整改,现已完成对总部组织机构的精简、人员考核机制的优化,并砍掉旗下近20%的SKU等。目前,正在有序优化工厂布局。

恒天然剥离消费品业务公告

无独有偶,恒天然也在5月宣布了要剥离消费品业务的计划,并在11月表示“将继续推进出售流程”。据公告显示,此次计划将涉及Anchor(安佳)、Mainland、Kāpiti、Anlene(安怡)、Anmum(安满)、Fernleaf、Western Star、Perfect Italiano等多个品牌,产品类型涵盖黄油、奶酪和婴配粉等。此外,还有澳大利亚的制造和配料业务,以及斯里兰卡的业务。

对于此举,恒天然CEO郝万里(Miles Hurrell)在公告中表示:“恒天然并不是消费品及相关服务的最高价值所有者,所以剥离这些资产将使恒天然更简单、更高效、更专注做最擅长的原料和餐饮服务业务。”

以上,仅是冰山一角。还包括:原生态牧业因预判羊奶行业未来发展不乐观,在6月拟出售陕西瑞祥诚达牧场全部股权;达能在年初出售了美国Horizon Organic和Wallaby这两个不属于重点增长领域的有机乳制品业务;菲仕兰计划在2024年-2025年减少全球1800多个工作岗位为年度节约1.8亿至2亿欧元的成本。

“强体”效果不明

一系列主动的“瘦身”动作,无疑是为了以更加精练的状态应对逆势,实现稳大盘、拓增长。可要知道,降本只是手段,提效才是目的。那么,这些乳企丢掉“包袱”后,就能如愿找回增长吗?这或许还无法直接下定论。

就以三元股份为例,其在2022年和2023年先后从财务报表中剥离了“涂抹酱”与“畜牧业”两大业务,留下了液态奶、固态奶、冰淇淋及其他。而这一动作的背后,其实是三元股份对不良投资采取的及时止损手段。

三元股份2024年Q9无“涂抹酱”与“畜牧业”业务

据悉,“涂抹酱”业务是2017年三元股份和复星集团联手收购法国St Hubert公司后拓展出来的。但这一板块的表现并不好,从2018年-2022年营收一路走低,分别为8.37亿元、8.19亿元、8.67亿元、7.85亿元及2.43亿元。而“畜牧业”业务则是2022年三元股份拿下的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后拓展出来的,同样的在2023年三元股份透露,这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接近70%。

撇开上述两个业务外,2009年、2011年三元股份还先后捡漏三鹿集团和湖南太子奶。但这两次收购不仅没有助力增收,反而成为了三元股份的“累赘”。据悉,三鹿集团的收购主体河北三元,在2009年至2023年有8个年度出现亏损,此外还有部分年度因土地收储获得补偿金和政府补助扭亏。而湖南太子奶所在的2012年至2023年,据统计已经有10个年度都是亏损。

投资的连续挫败,对三元股份而言,无疑是难以言表的“痛楚”。这种痛不仅深刻反映在业绩层面上,更显著地制约了其向全国市场迈进的步伐。更为严峻的是,未能摘下区域乳企标签的三元股份,大本营还被伊利、蒙牛等乳企击穿。

面对行业内卷,三元股份虽然拥有“三元”“极致”“八喜”“爱力优”“简卡”等多个品牌,品类覆盖低温鲜奶、低温酸奶、常温牛奶、常温酸奶、奶粉、奶酪、冰淇淋等多个维度,但却没有能打的大单品。

菲仕兰2024年H1七个业务6个下滑

同样的,菲仕兰近年来的状况并不好。2019年、2021年和2024年上半年是增利不增收;2018年、2020年是营收和净利润双降;2023年更是实现净亏损。六年半的时间里,仅有2022年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双增。

从业务端来看,其专业营养业务主要以下降为主。2018年-2021年,收入分别为12.47亿欧元(减少4.2%)、12.05亿欧元(减少3.29%)、11.19亿欧元(减少7.34%)、10.86亿欧元(减少3.47%)。直到2022年,才开始正向增长。

除此之外,菲仕兰还有其他几个业务板块也值得关注。其中,2018年-2020年期间,消费奶制品、基础乳制品有两年都出现了下降,配料则只有一年出现了下降;2021年-2023年期间,食品和饮料、配料、贸易均在2023年下滑。

在此之下,如何提效才是各企业需要深思的问题。

“大鱼吃小鱼”的乳企整合潮

要知道,现如今的乳制品行业内卷持续升级,除了从奶源选择、饲养方式、科技应用及营养成分等多维度进行价值再挖掘外,在消费终端更为直观可见的是“价格战”。据新京报报道:“据多位业内人士证实,乳品价格战其实贯穿了2023年全年,致使各类乳品价格带下移,对中低价格带产品形成‘降维打击’。”

而根据中国奶业贸易月报显示:2024年1-9月,我国进口的各类乳制品的进口额同比下降了14.1%至82.43亿美元。细分来看,婴配粉减少10.9%、奶酪类减少9.9%、包装牛奶减少27.9%、酸奶类减少20.9%。

在此之下,生意难做已成为乳企们的共识。为应对这一挑战,众多乳企除了节衣缩食外,“大鱼吃小鱼”、“强强联合”的情况也正在上演。就在近期,南方乳业披露正拟筹划对重庆地区的本土乳企进行收购。而早在2023年,天润乳业吃下新农乳业、君乐宝控股银桥乳业,伊利拿下澳优;2022年,达能收购湖南欧比佳。

此外,今年9月,飞鹤乳业与菲仕兰达成战略合作、Arla将与法国索地雅集团达成战略合作。随着企业强强联合下,中小品牌在下半场中该如何打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困局,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值得思考。

华丽的转身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越过关山千万重。没有后手的“瘦身”,难让乳企增长回春。那么,这些改变究竟能给乳企带来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尼尔森IQ:《2024中国乳品市场趋势与展望报告》《NIQ观点 | 消费热潮回归,把握乳制品行业增长新机遇》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最近文章
  • * 暂无运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