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月嫂”被越来越多的中国育儿家庭家庭所需要。作为连接传统育儿经验与现代科学护理的关键角色,月嫂凭借产后康复指导、新生儿健康监测、家庭事务分担等核心能力,精准回应了双职工家庭的时间缺口、年轻父母的科学育儿诉求,以及产后护理的特殊照护需求。
然而长期以来,行业发展也暴露着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痛点。于是在3月1日,《家政服务母婴护理服务质量规范》《0~3岁婴幼儿居家照护服务规范》两项家政领域国家标准正式实施,为沸腾的“月子经济”注入一剂冷静剂。那么,政策落地近两月后,这个行业正在经历怎样的蜕变?
政策出台
据了解,这两项家政领域国家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在《家政服务母婴护理服务质量规范》中:
一是新增“服务提供流程”,从需求对接、合同签订,到入户服务,再到服务结束及回访,对母婴护理服务全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细化规范。
二是新增“服务质量分级”,从一星级到金牌级共划分为六个等级,明确不同层级月嫂在职业资格或工作经历、服务技能、客户评价等维度的具体要求,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的服务能力判别依据。
而在《0~3岁婴幼儿居家照护服务规范》中:
主要是对服务内容进行规范,包括环境创设(营造安全、舒适和人文的空间)、饮食喂养、生活照料(作息睡眠、清洁卫生、安全出行、情感情绪)、健康护理(健康提醒、身心健康指导、安全急救与疾病预防)、早期教育。为育婴员提供“说明书式”指导,推动婴幼儿照护从“经验”迈向“标准”。
除此之外,由商务部提供的“家政服务员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也早已在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上线。只要经家政服务人员授权,消费者便可查询家政服务人员的身份、健康状况、从业经历等多种信息。
显而易见,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将引导和规范月嫂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信息破壁,也将推动月嫂行业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行业乱象频发“请月嫂”成了高成本试错
事实上,在政策出台前,月嫂市场的“乱”早已不是秘密。据相关统计,2017年中国月嫂行业平均收费为8125.3元/月,到2023年中国月嫂行业平均收费增长到10505.8元/月。然而,月嫂的收费与服务不成正比。
就在去年,曝出吉林双胞胎出现肝功、肾功、心肌损伤,疑是保姆喂“嗜睡药”所致。原因是,宝妈在辞退保姆时,在其包里发现大量药物,并经确认是具有”嗜睡“副作用的速效伤风胶囊,但保姆承认自己没有相关疾病。随后,宝妈翻阅保姆在自己家5个月以来的喂奶记录本,发现保姆带孩子时明显比自己带嗜睡。
需要指出的是,此事并非个例。在这之前,上海一名月嫂还被曝出每日凌晨2点给婴儿喂掺了用于镇静助眠的谷维素片的水,最后被宝妈发现后诉至法庭被判约一万元的赔偿款。多起喂药事件,让家长们担惊受怕,但更应当引起行业反思。
长期以来,“星级月嫂”头衔漫天飞,服务内容却像开盲盒。有人遇到“不清楚新生儿呛奶正确处理方式的星级月嫂”,有人碰到“打着高端服务旗号就只会基础家务加机械哺乳记录。一系列行业乱象,让“请月嫂”成了高成本试错。
究其根本,具备专业能力的月嫂数量少。根据一项对77479名家政服务员的调查显示,有3380人存在不良警示信息评价,其中甩单和假证最为突出,分别占23.18%和13.3%,有1.98%的家政从业人员身份认证失败(即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不一致),有1.55%的从业人员存在失信被执行人记录。从业人员背景风险及工作经历造假、隐瞒个人信息、偷盗、旷工或擅自离岗、打虐看护对象等问题仍然存在。
据福州广播电视台报道,盲选了三家评分4分以上的家政服务公司进行了解。其中,贝壳到家保姆家政对月嫂资质未做正面回答。而唐顿世家高端家政、女王智慧家政服务都提供了母婴护理师证书。但经查,发证单位全国工商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或中国商业联合会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都不在人社部门备案范围内。
据悉,目前国家认证的母婴护理证属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发证单位均需在人社部门备案。“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网”信息显示,可签发母婴护理证书的备案单位。
政策出台的迫切性正在于此,解决"服务到家还是麻烦到家"的现实困境。让专业能力取代虚假包装成为市场通行证,让标准化服务取代经验主义成为行业新准则。这既是对"天价月嫂"乱象的纠偏,更是对月嫂行业向上发展的筑基。
月嫂成为众多母婴家庭的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生育观念迭代及双职工家庭结构的普遍化,科学产后护理与专业婴幼照护需求正经历结构性扩容。据统计,2017年中国月嫂行业订单量为362.5万单,到2023年中国月嫂行业订单量增长到624.8万单。
政策的及时落地,为沸腾的市场注入规范力量。
从供给端看,通过服务质量分级,明确从业者在职业资格、技能等级、服务经验等维度的进阶路径,解决"无证上岗""评级混乱"等积弊。
从需求端看,服务流程全周期规范与信用信息查询系统,让消费者首次拥有可量化的服务评价工具。家长无需再依赖"熟人推荐"或盲目试错,通过对照服务标准即可匹配需求,大幅降低决策成本。
月嫂政策的出台,远不止于规范一个行业,更在于构建一种“专业可信”的社会服务生态。它让新手父母在育儿焦虑中,能够安心启用月嫂;让从业者在付出劳动时,能感受到专业价值的认可;让整个社会看到,看似琐碎的母婴照护,实则是需要科学支撑的系统工程。
当“按标准服务”成为行业共识,当“凭专业定价”取代“凭经验喊价”,月嫂行业失去的是混沌无序的市场乱象,收获的是千万家庭的信赖,以及“品质提升—价格合理—需求增长”的良性循环。
参考资料:
智论产业研究院,《月嫂行业分析报告:月嫂产业链图谱、月嫂从业人员以及订单规模与发展前景预测》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