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宝洁是快消领域王者,如今的宝洁尽失往日荣耀。宝洁近日宣布,集团将缩减30%的品牌,希望在“变瘦”的同时变得更强。然而,投资者并不买账,船大难掉头的宝洁转变太慢。无论在最大的美国市场,还是第二大的中国市场,宝洁均遭遇竞争对手强力抢食。
在砍掉超过100个品牌后,宝洁品牌版图依然没有达到集团认为的合理状态。宝洁近日宣布,继续缩减品牌总数,从目前超200个减少到65个左右。在此之前,宝洁已经割掉超100个品牌,包括中国消费者熟悉的卡玫尔、激爽等。宝洁认为,这些品牌表现不佳,希望甩掉累赘,专注具有增长潜力的核心品牌。
7月29日公布了2017 财年的关键财务数据,销售额实现了 2%的有机增长。
截止到 2017年6月30号的2016/2017财年中,宝洁的关键财务数据如下:
2016/2017财年,宝洁旗下各个部门的表现如下:
截止2017年6月30号的第四季度中,宝洁的关键财务数据如下: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宝洁的战略一直以“减”为主。业内人士认为,在进行较大规模品牌削减后,宝洁正面临另一种困境:新品牌补充力度不足,依靠老品牌苦撑。目前,宝洁旗下拥有8个年销售超过100亿元的品牌,包括帮宝适、吉列、汰渍、海飞丝、潘婷、Olay、佳洁士和SK-II。护舒宝、舒肤佳等品牌从目前的市场容量上看,也均有实力进入百亿俱乐部。
在2005年花费570亿美元“天价”收购的剃须品牌吉列,也因竞争对手的挤压,在今年不得不实施降价。根据欧睿的数据显示,吉列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经从70%下降到54%。曾经在宝洁的化妆品部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Olay,在宝洁最大的美国市场销售额持续下降,第二大中国市场也出现销售低迷。为此,宝洁去年在中国关闭了30%的Olay专柜,并减少20%产品系列。吉列以及诸多美容品牌已经显露颓势。美容市场是宝洁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占公司收入的15%以上。
不过,近年来,这些品牌面临不同程度的品牌老化、销售不佳等问题。
“从2015年开始,借助电商渠道发展,宝洁在中国市场开始尝试引进一些新品牌,但目前这些品牌基本都停留在线上渠道,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认知程度依然较低。从公司整体来看,宝洁在近六年时间里没有孵化出新兴品牌。”日化行业观察员赵向晖认为,单纯的品牌收缩可以让宝洁“变瘦”,但无法变强。如果没有新品牌支持,宝洁很可能陷入被老品牌套牢的局面。
为了提升业绩,宝洁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整改。宝洁在过去两年中,剥离了近 100 个销售额小于 1 亿美元的品牌,将资源聚焦在更多“大品牌”上,比如为总收入贡献率达到 90% 的汰渍洗衣粉和帮宝适纸尿裤;去年,宝洁以 130 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包括伊卡璐、CoverGirl 在内的 43 个美妆品牌卖给美国 Coty 集团。除了业务“瘦身”,宝洁进一步缩减广告支出。据第三方检测公司MediaRadar数据显示,2016 年 1~5 月,宝洁总共在1459个网站上投放了广告,但是今年该数字减少至978个,下降了33%;2017年1~5月,宝洁在广告预算上同比下降了41%,还表示将要在未来5年内削减20亿美元营销预算。
在消费升级的中国市场,宝洁并非没有努力在重塑消费者的忠诚度,比如从“广告大户”转型为数字营销,在数字广告上不断增加投入,投放门户广告、推出移动端应用,以及与百度签下为期三年的JBP战略合作协议等。还有,宝洁也在尝试通过电商渠道增加销量。宝洁CFO Jon Moeller在2017年二季度的分析师会议中表示,宝洁中国的电商业务预计在今年超过 10 亿美元,占到宝洁中国总销售额的 20%。不过目前来看,宝洁中国在电商渠道的市场份额低于其在中国市场的线下份额。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